新时代“卖碳翁”汪军:我们的“碳中和”时代正在来临

最新信息

新时代“卖碳翁”汪军:我们的“碳中和”时代正在来临
2023-07-11 23:11:00
汪军,一个不折不扣的碳圈网红,在他身上有很多的标签:公众号主笔人、碳圈作家、企业低碳顾问、双碳培训师……
  决定采访他的个人经历是因为,他是中国较早进入碳圈的一批人,是碳圈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职业经历或多或少能瞥见碳圈的起伏:CDM(清洁发展机制)的疯狂与没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停用与即将重启,“双碳”目标的提出……都与他的人生紧紧缠绕在一起。
  成为CDM项目的韩语翻译,让他一脚踏进碳圈
  光凭网上的照片或是采访,很难想象汪军已经40岁。
  每次和他交谈,都能体会到“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热血感,好像碳圈的很多大佬都有这样的气质,他们仿佛永远年轻,永远走在前沿。
  谈起过往,汪军坦言自己并不算一帆风顺。高考失利没有上到理想中的名校,父母生意失败让彼时在韩国留学的汪军只能半工半读维持学业。
  汪军坦言,我其实很感谢半工半读的留学时光,如果非要说有些事改变人的一生,那打工的那段经历肯定算一件,人对改变一生的事儿总是后知后觉。
  “从到韩国的第二个学期,我就再没和家里要过一分钱。我在韩国的一家生鱼店做前台,每天下午五点半到凌晨两点,大半年迎来送往的服务工作让我的韩语突飞猛进。”说到自己的语言天赋,汪军很是骄傲,“从零基础到韩语6级我仅用了一年,我现在依然可以和韩国人无障碍交流。”
  在被问到本科学习土木工程,硕士又是农村规划专业,为什么会一脚踏入碳圈时,汪军说:“你听说过CDM吗?”
  “你听说过CDM吗?”就是这个问题,十六年前身在韩国的他被问了同样的问题。
  一个电话过后,汪军一脚踏入碳圈。
  “那是一个招聘电话,和大多数碳圈里第一次接触CDM的人一样,我也以为是CDMA(一种通讯技术),但是三天之后,我拿到了Ecoeye公司的OFFER,录取理由就两条:我是工科生,我韩语交流无障碍。可以帮助他们开发中国的CDM项目。”汪军说。
  就这样,汪军无心插柳地接触了CDM项目,而真正让他热爱碳事业的还是一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这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一部纪录片,讲述气候变化与碳排,算是在我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那时还不懂碳市场、碳交易这些。”
  未曾经历黑暗,哪知微光可贵。
  在Ecoeye公司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汪军从一无所知的小助理到冲锋陷阵管理10来个项目的负责人,再到带领10人左右团队开疆拓土的部门负责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采访时,汪军也建议年轻人不要选择好走的路,趁年轻尽量去实力强、诲人不倦的公司,尤其是双碳领域,要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韩国这个市场终归空间太小,国内的空间会更大。”这句市场判断放在今天也依然成立,2009年,汪军毅然回国开启自己在国内碳圈的奋斗。
  职业经历与碳圈起伏紧紧交织
  打开汪军的微信朋友圈,背景是他的两个孩子,朋友圈大多转发的都是与碳相关的内容,偶尔夹杂一些他在院里侍弄花草的视频,配文是“退休后的地方”。汪军笑谈,现在还不能退休,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
  “我曾经错过了几次财务自由的机会。”
  汪军说,CDM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是非常挣钱的行业。“在那个年代,但凡去承接一两个项目,基本都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财务自由,我还是入行太晚。”
  回国后的汪军落脚广州,通过帮一家国内首批做碳管理的企业开发项目,把从Ecoeye学到的企业碳管理理念引入内地市场。
  但随着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与此同时伴随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行、碳交易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我国荣升为最大碳排放国等一系列因素,欧盟宣布2012年3月后只允许LDC(Least Developed Country)国家申请注册项目,也就是把中国的新项目全部排除在外了,自此CDM在中国跌落神坛。
  直至2014年初,汪军都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借着2011年我国宣布要打造自己的碳交易市场的春风,到2013年起国内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陆续开闸,国内自愿减排市场CCER也应运而生。汪军实在熬不住寂寞,毅然跳出“舒适圈”投身CCER的“蓝海”。
  在汪军看来,CCER基本上是借鉴了CDM的机制和方法学,再结合国情做相应调整,终于也让他找到了主攻国内碳减排项目开发的新方向。然而造化弄人,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等进程,2016年底CCER审批已实质停止,2017年3月15日更是一纸明文,正式通知暂停审批并且CCER制度进入调整,这一停就到现在,还没重启。
  2020年9月,中国“双碳”目标被明确提出。汪军知道,属于中国的碳中和时代来了,“最明显的感觉是行业收入变高了,以前是我做房地产行业的妻子赚钱养家,随着房地产市场经济下行,”双碳“目标的提出,我成了赚钱养家收入最高的那一个。”
  猎头的电话多了起来,企业、大集团们开始狂找能坐上管理岗,推进碳管理、碳排放能力建设的资深专家。
  在审定核查/咨询机构任职多年后,2022年汪军顺理成章地去了某国有500强企业做双碳总监。他在集团巡场摸底,评估双碳相关建设的水平,建立起相关的集团规则,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通过设立集团内的碳管理培训体系、创新的内部考证体系的过程,开始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可是,今年五一前,汪军为了家庭毅然决然辞去了这份工作,回家开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专职写书,写公众号,开展线上线下课程培训,同时给企业做双碳咨询。
  “今年9月份,我要去趟韩国,完成一项长达十年的碳资产项目。2009年我虽然已经回国了,但是现代集团有一个VCS项目找到我做开发,这个项目是当年最大的VCS项目,每年的减排量超过200万吨,项目有两期,我两期都做了,每隔一两年要去现场应对核查,两期项目最终结束点就是2023年5月31日。我们把最后一期的这个减排量申请完,整个项目就圆满结束了,这个项目是从早期提案开始,到项目计入期的最后一笔签发为止,完全由我一个人全程负责的项目,一共历经了14年,几乎贯穿了我目前为止的整个职业生涯。”
  行业需要阵痛,市场需要洗牌
  如今,在项目奔走,录制课程的间隙,汪军依然坚持每天2-3小时的写作。他的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吸引了4.7万粉丝,成为了许多碳圈人必定关注的“电子榨菜”。
  但当问到他,普通人怎样快速了解碳中和时,他还是极力推荐自己的第一本书《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国内首部通过碳抵消实现碳中和的书籍,一本豆瓣评分8.2的书。
  谈到自己的书,汪军显得有些兴奋。汪军出版过两本书,一本《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另一本书《碳管理:从零通往碳中和》,“我其实更喜欢我的第一本书《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这本书能让普通人意识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理解为什么要搞碳中和,很多读者反馈读完热血沸腾,一定要为碳中和做贡献;而我的第二本书《碳管理:从零通往碳中和》实际上是一本行业书,针对的是行业从业人员。”
  今年,汪军即将出版他的第三本书《气候未来》,“我对我的第三本书更抱期望,这是一部气候小说,我希望通过小说的方式去演绎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小说里,人类最终没能阻止气候变暖,导致人类过半灭绝。讲述的是在此背景下几个小人物(碳资产、碳减排管理人员)的成长故事。”
  “双碳”目标提出后,面对很多碳相关企业雨后春笋般地井喷式爆发,汪军既有欣慰又有隐忧。欣慰的是,证明碳市场确实有需求;隐忧的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
  行业需要阵痛,市场需要洗牌。
  “这是行业刚起步时不可避免的。最近我朋友圈就出现了一个基础概念都不知道就敢写碳足迹报告的公司,关键是还能接到项目,甲方愿意买单。行业需要阵痛,也需要时间让甲方成长。投机的公司,让时间去慢慢淘汰,再过一两年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公司都会消失,留下真正有实力的。”汪军补充,“碳市场终将走向成熟。”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新时代“卖碳翁”汪军:我们的“碳中和”时代正在来临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